作者:彦舟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粉丝与正主永远在相爱相杀的路上。
前几天,电视剧《一念关山》发布首支预告和角色海报,刘诗诗的粉丝坐不住了。
也许是因为当年《步步惊心》里若曦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,大众对于刘诗诗饰演的古装角色的声线期待也在不知不觉中向「若曦」看齐。
许多粉丝看完预告片之后,认为刘诗诗的配音声线过粗且太过有力,不是那么地贴合「任如意」这个角色,担心会影响整部剧的观感。于是,粉丝们纷纷跑去工作室微博下留言评论,又或者直接发微博艾特工作室,希望能够让她使用「原音配音」,以保证剧的质量和角色完成度。
但从工作室一直「装死」的状态来看,他们选择了对于粉丝的要求进行冷处理。
真正的恶性关系从这里开始。
粉丝们不满工作室「装死」,于是继续通过超话发帖、实时广场发「大字报」等行为给沉默的工作室施压,扩大了整件事情的曝光率,让原本只是「自家」的问题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,上升成为公共场域里讨论的话题。随后,# 刘诗诗古偶原声率 #、# 刘诗诗原音 vs 配音 #、# 刘诗诗替身 # 等相关词条冲上热搜,有关刘诗诗全部作品的配音情况数据也被整理了出来。
从上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,刘诗诗的十部现代戏均使用原声,而六部古装剧却全都使用了配音。换句话说,刘诗诗作品的原声率 62.5%,其中古偶原声率为 0%。
虽说使用原声与否要看影视作品的实际需要,但「古偶原声率为零」这样的话题出现在大众视野,显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,「对家」或是带有刻板印象的人会将其归因为「不敬业」、「不专业」,这样的节奏和舆论对艺人就非常不利。
而粉丝们,尤其是事业粉,就会继续将自家艺人被黑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艺人团队的不作为——「不注重反黑」、「公关差」是工作室微博底下最常见的评论。
当「看不上但拿你毫无办法」的无奈、不满和怨气逐渐加重,信任危机降临,粉丝与艺人之间的距离就被悄无声息地拉大。
这样的内部矛盾时有发生。回顾以往种种情况,1 号认为,粉丝对艺人团队的不满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类:
第一, 工作室营业不积极。不及时更新行程、活动出图慢,有的工作室发的物料(包括精修图、广告拍摄、vlog 等)比艺人少也会挨骂。
第二,团队公关不到位。对于突发性事件或者故意抹黑行为,粉丝认为团队没有及时给出回应,让舆论持续发酵,对正主的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,从而影响其接戏、商务活动等等。
第三,业务能力严重失衡。比如今年的微博之夜,唐嫣迟到被拦在会场之外,她的团队就因没处理好两场活动的时间被骂上了热搜。由于团队没做好工作衔接,不仅事先准备的高定礼服没有得到曝光,而且得罪了微博之夜的主办方、冲击了另一场直播活动的品牌方,粉丝的满心期待也落空,这样的重大失误自然会受到声讨。
内部互掐,问题究竟出在谁的身上?是粉丝管太多还是艺人太佛系?
艺人生存法则
在原有的基础上,添上一条:别惹粉丝。
2019 年及之前,圈内艺人们的生存法则是:少说话,多拍戏,少立人设,多塑角色,踏实工作,谨言慎行。毕竟,对于演员来说,真正的阵地是片场,而不是网络。
但近几年,粉圈一再扩大,更多的人、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艺人身上,艺人及其团队如履薄冰。
「别惹粉丝」,成为了圈内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共识。
前段时间,虞书欣发长文回应粉丝针对「工作室营业不积极」的控诉。引起粉丝不满的原因,无非认为工作室不上心、工作能力参差不齐、宣发和物料都不到位 …… 这些都让粉丝觉得自家艺人受了委屈,其事业前途渺茫、看不到希望,希望这些诉求得到公司重视。
小作文回应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:
1. 自己和工作人员相处融洽,对他们很满意,不想因为粉丝的争论而影响到良好的工作氛围;
2. 解释了工作室物料少的原因——不是因为工作室不发,而是因为自己抢先发了;
3. 希望粉丝给自己留出私人空间,私人的时间不想时刻都要面对镜头。
这条微博还算条理清晰地回应了粉丝的诸多质疑,并劝导粉丝不要攻击身边的工作人员。可尽管路人看了觉得很合理、没问题,但粉丝仍不买账,继续轮番「敲打」工作室和工作人员微博。最后,在工作室发文进行道歉以后,这场粉丝与艺人的争端才基本平息。
此次事件,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,那就是虞书欣的身份——选秀节目出道,即最初是靠粉丝打投获取曝光度的。所以在粉丝看来,自家艺人人气高,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和苦劳,而正主发文,多少有点「背刺」的意味,让人无法接受。
这种坦诚到有些低姿态的恳谈,确实也让人读出「无可奈何」的意味。
对于粉丝攻击同事这件事,艺人本身是感到很困扰的,但是粉丝老打着「为你好」的旗号,所以话又不能说得太满、太重,所以只能想尽办法调和折中。
「别惹粉丝」,某种程度上,也体现出流量艺人对粉丝的依赖和妥协。
粉丝行为谁来买单
粉丝行为偶像买单,似乎是一种「神逻辑」。
「买单」,简单来说就是负责、担责。而粉丝群体是自发形成和产生的,偶像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的权利。从偶像的角度来说,他们更趋于被动,粉丝呈现怎样的状态是不可控的。
图源:DT 财经
出于种种原因,艺人极少数情况会对粉丝提出要求,甚至批评。勤恳工作、注意个人形象,没招谁惹谁,突然冲出来一群粉丝四处挑起矛盾。而被招惹的人,往往会用语言暴力报复,以此来获得快感。
从始至终,艺人似乎都在被「强制消费」。
但艺人有没有正确引导粉丝的责任呢?有。
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」这句话用在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上非常适宜。偶像是被「粉丝经济」供养的一批人,如果没有粉丝支持,他们就没有经济价值,很难在行业中生存。然而,如果缺乏理智的粉丝四处得罪同行,败坏路人观感,损害自家形象,但艺人却毫不作为,那就得做好为自己未尽的引导责任而承担后果的准备。
作为公众人物,艺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关注,并且会被无限放大。因此,在与粉丝互动时,偶像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,积极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,以避免粉丝行为极端化。
2021 年 8 月 25 日,赵丽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,回应近期「粉丝对立」事件。
对立的原因很简单:由于赵丽颖和王一博合作的《有翡》口碑平平,赵丽颖粉丝认为是男主没有支撑起男主的角色而拖了后腿,连带着赵丽颖的演技也受到质疑。所以对于当时网传两人即将二搭的消息十分不满,便以全体更换头像的方式以抵制两人的二搭。
这场由粉丝引战而起的闹剧让赵丽颖方受到了很大的波及。不仅粉丝后援会账号被禁言,就连赵丽颖的工作室账号也被禁言 15 天。但如果在事情闹大之前,双方艺人及时能出面做出正确的引导,结局会不会不一样?
你可以说某个艺人没尽到引导义务,但你不能让 TA 来为饭圈大战「背锅」。
畸形的双向奔赴
艺人与粉丝,本该是美好的双向奔赴。
社交媒体平台,是双方进行互动的关键之一。通过点赞、评论等互动的行为,艺人可以与自家粉丝保持较为亲密的联系,从而增加曝光度、增强自己品牌的关注度。同时,这种互动也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,因为粉丝的好评、好评就意味着影响力的增长。
这样的关系中,粉丝的活跃程度本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而现阶段,粉丝心理已经从从简单的「追星满足」上升到了「圈层文化的聚合」,他们不仅仅是为自己心爱的明星粉,在很多时候还会与其他粉丝们组成团队合作进行文化创作、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工作。通过这些努力,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互契合。
如此一来,艺人往往能够获得自强、勤奋、敬业等其他美德等「品牌符号」,同时也会成为粉丝和观众的喜爱的市场受众和消费对象;对于粉丝们而言,他们能够在这种关系中获得自豪感、成就感,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。
为什么这段关系会变形?为什么「偶像」被物化得如此彻底?
因为粉丝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仰望,因为艺人们集体失声、奉行着这套「不出错」的生存法则——少表达、不表达。他们选择不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,间接地减少了自己展现在公众面前的「生命力」。
乐评人「呆若木一」说:「现在的明星都爱用低智化的内容来占领公众视野——发几张精修美图,今天参加了什么活动,明天接了什么代言,后天穿了什么衣服,很安全,很美丽,很塑料,难道他们指望这些东西能够产出什么像样的粉丝的文化吗?」
也正是因为粉丝们看到的都是表层化、低智化的内容,所以他们才渴望更多地进入偶像们的生活进行指指点点。当这种喜爱逐渐转化为占有欲、掌控欲,裂痕便出现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粉丝还能产出什么样的粉丝文化?是打榜,是控评,还是今天为了番位明争暗斗、明天为了一张生图和对家吵得不可开交?
当代粉丝文化的病态,是这么多年以来,明星、粉丝、市场共同导致的。明星需要流量,粉丝就集体被数据蒙住双眼,自我感动,和别人打得头破血流,控评、反黑、举报、甚至网暴。到最后,流量明星成了众矢之的,粉丝们眼看他起高楼,再看他楼塌了。
铁打的粉丝,流水的流量明星。如今的粉丝与偶像,正在渐行渐远。
标签: